展会直通车
印度
中国与印度纺织业简况及竞争力对比分析
一、综合实力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和出口国,在纺织品服装产业链、行业规模、生产配套能力等方面都达到了较好的水平,纺织行业的市场化、国际化程度较高。尤其是韩国、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纺织业加速向中国大陆转移,促进了我国纺织技术的提升、设计能力的增强、销售渠道更加通畅及工业环境的不断改善。我国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占60%,规模以下企业约占40%。但近年来纺织行业投资过热,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多达38400家,有限的市场容量与高速增长的企业数量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导致恶性竞争加剧。
印度是世界上第二大纺织品服装生产国,其优势在于:劳动力成本低廉,原料多样化,有传统设计技术及庞大的国内市场;弱势是:投资不足且分散,原料加工成本较高,设备更新跟不上及企业规模偏小。印度以其充足的劳动力和原料资源,被国际舆论普遍认为是2005年后中国的主要竞争对手。
二、产业优势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具有纺织、印染、成品生产的完整产业链。我国纺织服装业的整体配套能力强,在主要加工产业区内可以供应机械设备零配件、服饰配件等的原料的需求。我国纺织业具有新产品区域化的特征,目前已形成数十个各具特色的纺织布料、服装、家用纺织品的生产和销售基地。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在接单、生产加工、供货等方面具有快速的反应能力,符合后配额时代进口商采购纺织品服装的要求。
印度的纺织工业历史悠久,是该国规模最大的产业,占全国制造业的比重为20%,纺织业生产总值约占印度国内生产总值的6%。印度是全球第三大纱线生产国、全球第五大合成纤维生产国。印度的纺纱、织布及印染业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尤其是印度传统纺织品的设计与生产技术水平在国内外深受欢迎。但印度纺织企业的规模小、投入不足且分散、生产设备及生产技术落后,使得印度纺织业产能受到限制。从产业方面看,我国的总体情况好于印度。
三、生产原料
我国和印度的纺织原料资源均具有丰富且多样化的特点:
1.天然纺织资源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由于我国国内棉花价格飞涨,部分企业被迫从巴基斯坦和其他国家进口原料。2004年,虽然我国的棉花产量高达632吨,但仍需大量进口棉花,对国际原料市场依存度较大。
除棉花外,我国还有一些特有和稀有天然纺织资源:(1)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蚕丝生产国,蚕丝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0%以上;(2)我国是亚麻的主要生产国,产能居世界第二位;(3)我国的苎麻纤维虽然仅占全国纤维总产量的1%,但却占到了世界苎麻纤维产量的99%。
印度是继中国和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三大产棉国。目前。印度棉花产量比我国低70%,但产量保持持续增长势头,而且印度棉花基本能够自给自足,棉花价格低于国际市场。印度也是全球最大的黄麻生产国、第二大生丝生产国及第五大合纤维生产国,原材料供应也较为充足。
2.化学纤维产量
我国化纤产能为1300万吨,约占全球化纤总产能的25%。据美方的统计,2002年,亚太地区共有化学纤维生产企业1030家,中国占据了该地区总产能的2/3。
印度的化学纤维生产起步较晚,其化学纤维生产成本竞争力不强,印度生产加工丝及布匹的成本远高于中国。2003年,我国加工丝的生产成本是1.40美元/千克,印度则需2.06美元/千克。印度化纤的人均消费量约占全球平均值的20%,个人纺织品及工业用纺织品的消费量仍具有较大增长空间。
四、生产成本
1.我国东部地区生产成本高于印度
中印两国劳动力成本都很低,但我国沿海地区的劳动力价格却高于印度。据美国《华盛顿邮报》调查显示,中国纺织业平均工资为0.68美元/小时,印度为0.38美元/小时,且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呈上涨趋势,成本优势将逐渐消失。
2.我国纺织品总的生产成本高于印度
由于我国在生产中的损耗费用及原材料费用明显高于印度,而劳动力、资本及制造成本等支出低于印度,劳动力及辅料费用与印度相当,因此,我国总的生产成本必然高于印度。印度结构纱、环锭纱(RING)及开端纱(OE)的生产成本具有劳动成本竞争优势,我国环锭纱的生产成本为2.76美元/千克,而印度为2.45美元/千克。
中国纱与印度纱的生产成本比较
单位:美元/千克
成本项目 环绽纱(RING) 开端纱(OE) 结构纱
| 成本项目 | 环绽纱(RING) | 开端纱(OE) | 结构纱 | |||
| 中 国 | 印 度 | 中 国 | 印 度 | 中 国 | 印 度 | |
| 耗损费 | 0.31 | 0.17 | 0.22 | 0.12 | 0.04 | 0.04 | 
| 劳动力费 | 0.04 | 0.05 | 0.01 | 0.02 | 0.02 | 0.02 | 
| 燃料及电费 | 0.23 | 0.30 | 0.17 | 0.21 | 0.11 | 0.13 | 
| 零件维护费 | 0.11 | 0.11 | 0.13 | 0.13 | 0.01 | 0.01 | 
| 资本 | 0.39 | 0.57 | 0.30 | 0.44 | 0.14 | 0.16 | 
| 制造成本 | 1.08 | 1.20 | 0.83 | 0.92 | 0.32 | 0.36 | 
| 原材料费 | 1.68 | 1.25 | 1.68 | 1.25 | 1.08 | 1.70 | 
| 总成本 | 2.76 | 2.45 | 2.51 | 2.17 | 1.40 | 2.06 | 
1.全球市场占有率
我国纺织业对外依存度高于印度;而由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要比印度早10年,我国纺织业市场化及国际化程度也高于印度。据世贸组织统计,2005年,中国纺织品(不含成衣)出口占全球纺织品出口的20.2%;印度纺织品出口占全球的4%。1980年,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占有率高于印度近1倍;2000年,中国是印度的2倍多;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纺织品服装出口快速增长,在全球纺织品出口占有率大幅提高,2005年,中国的市场占有率已是印度的5倍。
中国与印度纺织品(不含成衣)出口值比较
| 国 别 | 出口值 (十亿美元) | 全球占有率(%) | ||||
|   | 2005年 | 1980年 | 1990年 | 2000年 | 2004年 | 2006年 | 
| 中 国 | 41.5 | 4.6 | 6.9 | 10.4 | 17.2 | 20.2 | 
| 印 度 | 7.85 | 2.4 | 2.1 | 3.9 | 4.0 | 3.9 | 
中国成衣产业发展报告指出,中国成衣出口值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远大于印度。2005年,中国成衣出口值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为27%,印度仅为3%。
中国与印度成衣出口值比较
| 国 别 | 出口值(十亿美元) | 占有率(%) | 同比(%) | |||||
|   | 2003年 | 2004年 | 2005年 | 2003年 | 2004年 | 2005年 | 04/03年 | 05/04年 | 
| 全 球 | 226 | 258 | 276 | 100 | 100 | 100 | 14 | 4 | 
| 中 国 | 52.06 | 61.8 | 74.16 | 23 | 27 | 24 | 19 | 20 | 
| 印 度 | 6.46 | 6.62 | 8.29 | 2.9 | 3 | 2.8 | 2.5 | 25 | 
               
    2.出口市场比较
  
    印度纺织品服装主要的出口市场为美国、欧盟及加拿大等原配额市场;我国纺织品服装主要的出口市场为日本、香港及韩国等原非配额市场。2004年,我国纺织品在美、欧的市场占有率优于印度。
          2004年中国与印度在美、欧市场占比情况
| 美 国 | 欧 盟 | ||||
| 国 别 | 金额(百万美元) | 占有率(%) | 国 别 | 金额(百万美元) | 占有率(%) | 
| 中 国 | 4601 | 22.3 | 中 国 | 3921 | 5.8 | 
| 印 度 | 1786 | 8.6 | 印 度 | 2412 | 3.5 | 
  2005年配额取消后,我国纺织品在欧、美等原配额市场的占有率大幅增长;同时,由于印度对欧、美等市场出口商品的配额费用减少了25%~35%,致使印度得以承担价格下跌的压力,因此印度对欧、美等原配额市场的出口也出现了增长。2005年,美、欧先后对中国纺织品采取设限措施,为印度的纺织品增加了更多的出口机会,中印两国的竞争日趋激烈。
  
     3.出口产品比较
  
    我国与印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纺织品种类相似,主要集中在中低层级、高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如化纤纺织品、男用成衣与梭织物、女用成衣、针织男女用成衣以及帽类等产品。我国中低层级的、高劳动密集型的纺织品,如女用成衣、针织男女用成衣等的国际竞争力低于印度;其他的如成衣配件、棉纤维及棉布、纺织纱、化造机织物、薄纱、装饰带及刺绣品等印度的国际竞争力也较强。以每小时生产的男衬衫数量作比较,印度的生产率是美国的35%;我国的生产率是美国的55%,优于印度。
  
    六、影响纺织业竞争力因素比较
  
    1.基础设施比较
  
     印度的运输、能源、船运以及技术方面的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及电力供应成本高成为制约印度纺织业发展的因素。而我国在基础设施方面明显优于印度,但南方部分地区缺电现象仍较严重。2004年,因生产用电紧缺对我国纺织业的负面影响较大,部分纺织品主产地的开工率普遍不足;而电价上涨也影响到我国纺织服装企业的生产成本。
  
    2.汇率浮动比较
  
    近年来印度卢比的持续升值也不利于印度纺织品的出口。印度企业在向美国、加拿大、西亚及拉美地区等使用美元的国家出口纺织品时,因美元的贬值,使国内出口企业遭到沉重打击。2003年4月,印度卢比对美元的汇率为47.367:1;2004年4月,印度卢比对美元的汇率上升到43.76:1。
  
    人民币汇率亦长期承受升值压力。从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需为基础,参考多种货币进行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只盯美元,从而形成了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对于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产业而言(尤其是微利的成衣产业),人民币升值给纺织业带来了相当严重的冲击。
  
    目前,我国纺织业总体竞争力仍优于印度,且在短期内印度还难以影响我国纺织品服装在国际市场的地位,但印度纺织业的竞争实力正在逐步增强,发展潜力巨大。我国要实现纺织强国的目标,必须积极促进纺织业发展模式的转型,使纺织业朝创新、节约资源、可持续发展及国际化方向迈进。
 免责声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对纺织贸促网上所刊登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请您自行甄别。由于信赖本网任何信息所产生的风险或损失均由您自行承担,与我会无关。
 免责声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对纺织贸促网上所刊登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请您自行甄别。由于信赖本网任何信息所产生的风险或损失均由您自行承担,与我会无关。
.jpg)
